「揭示宇宙奥秘的13个常数」一书介绍了物理学、化学和宇宙学的13个常数,因为基本把以往学过的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都扔光了,所以在阅读此书时更多的时候是当做科普作品来看,而没太认真的考究。
我曾测量天高,今欲测量底深;思想傲游天际,肉体长眠大地。
「古典」之所以一直那么令人神往,大抵因为那个时代的人们似乎无所不能无所不通,从数学到物理到化学到宇宙。
有时候,计算方法比结果更加重要。
有了计算方法,不但可以计算出地球的重量,还能计算出遥远处的月球的重量,能测出太阳的温度,能推测星系的元素组成,能液化一种气体后再用起来液化另一种更难液化的气体。
宇宙不仅是奇艺得超乎我们想象,而且是奇艺得超乎我们所能想想。
古时,天圆地方天经地义,后来才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球表面。开始,我们觉得能量连续,结果却发现它是一份份的。当初,怎么也想不到有质量可测量的电子竟然有波的特性。
最大速度不能超过光速定义了可见宇宙的大小,那么可见宇宙之外会是什么?那里或许正举办一场热闹的派对,但我们是收不到邀请函了。
进来看过一些算是科普的作品,最大的感触就是:时代局限性。在时代没繁荣到一定程度上,很难看到破坏性的创新出现,因为原本的潜力还没挖掘干净,还没有迫切需要新工具的需求。
欧几里得几何曾经也是毋庸置疑的,但后来冒出了非欧几何;牛顿和麦克斯韦搭建起来的经典物理学也被形容为就差几个小问题和小数精度了,结果量子学却推翻了世界。
然而,在物理学界,在其它领域也是如此,当你远离该领域的中心时,你发表的论文很难得到人们的注意。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对于天才光环之下的同类来说,沉浸在各种新成果之下的同时,也很难出头,甚至由于过于超前而被质疑打压无视。
或许对于专心于研究的人士来说,名声或许不是非常重要,但成果被无视却是最残酷的结果。多少人在暮年甚至另一个世界才能得到该有的关注。比如罗巴切夫斯基,比如乔治·勒梅特。
唏嘘。